公司簡介
恆指改革,被納入的成份股表現不一定較好
日期: 2022年5月27日
5月20日,恆生指數公司公佈了季檢結果,把恆指成份股數目由66只增加至69只,納入了4只股份,包括東方海外國際 (0316.HK)、中升集團 (0881.HK) 中芯國際 (0981.HK) 及中國宏橋 (1378.HK),並剔除瑞聲科技 (2018.HK)。其變動將會於6月13日起生效。
較早時,恆生指數公司於 2021年3月1日公佈了對恆生指數成份股的改革諮詢結果,其中最主要的變動在於把恆生指數成份股數目,由50只增加至100只,亦會維持20至25家香港公司,以維持對香港的代表性。另外亦會把12種類別合併為7個行業,包括金融業、資訊科技業、非必需性消費及必需性消費、地產建築業、公用事業及電訊業、醫療保健業、其他,另外亦縮短了上市歷史限制,公司只要有3個月的上市歷史,以及0.1%的換手率測試,便可以有資格被納入成份股內。所有的成份股的權重上限將設定為8%。
在2022年6月13日,恆指成份股數目便增至69只,使自改革以來增加共19只成份股,距離100只還有31只成份股需要加入。
是次變動後,金融類成份股比重為35.92%,公用事業比重為3.80%,地產比重為7.99%,工商業及其他比重則為52.30%。從比重來看,金融業的比重有所減少,工商業的比重則有所增加。權重最高的5只股份為滙豐控股 (0005.HK)、騰訊控股 (0007.HK)、友邦保險 (1299.HK)、美團 (3690.HK) 及阿里巴巴 (9988.HK),分別佔比 8.0%、8.0%、7.96%、6.71%及6.48%,總共佔37.15%。
納入指數成份股後,短期不一定有較好表現
筆者統計了股份被納入成份股後的股價變動,統計由2020年12月7日 (自改革以後的第一次變動)算起,直至2022年5月26日(不計算5月20日公佈的變動),期間共有18只股份納入成份股,有2只被剔出成份股,總共增加了16只成份股。
結果分為兩個階段,第一階段是自恆生指數公司公佈結果當天,直至到該股份納入成份股生效當天計算;第二階段則是自該股份納入成份股生效後,直至2022年5月26日收市價計算其表現。
第一階段:
自公佈結果當天,到該股份納入成份股生效當天計算,被納入的18只股份中,股價平均錄得下跌1.47%,相對於恆指則平均錄得上升1.65%。共有10只股份錄得下跌,8只股份錄得上升,相對於恆指則有6只錄得下跌,12只錄得上升。
跌幅最大的為海底撈 (6862.HK),下跌17.34%,跑輸同期恆指13.22%,其次為農夫山泉 (9633.HK),下跌16.48%,跑輸同期恆指1.41%。
升幅最大的為比亞迪股份 (1211.HK),上升17.90%,跑嬴同期恆指16.71%,其次為百威亞太 (1876.HK),上升8.70%,跑嬴同期恆指7.41%。
而被剔出的2只股份,即太古股份 (0019.HK) 及交通銀行 (3328.HK),均錄得上升,分別上升2.05%及1.10%,相對於恆指表現則分別升0.76%,及下跌2.25%。
第二階段:
自該股份納入成份股生效後,直至2022年5月26日收市價計算,被納入的18只股份中,股價平均錄得下跌29.19%,相對恆指則平均錄得下跌6.90%。共有16只股份錄得下跌,2只股份錄得上升,相對於恆指則有13只錄得下跌,5只錄得上升。
跌幅最大的為阿里健康 (0241.HK),下跌84.52%,跑輸同期恆指54.51%,其次為海底撈 (6862.HK),下跌76.60%,跑輸同期恆指46.59%;
錄得升幅的2只為比亞迪股份 (1211.HK) 及信義光能 (0968.HK),分別錄得上升37.59%及4.22%,分別跑嬴同期恆指68.03%及34.66%。
而被剔出的2只股份,即太古股份 (0019.HK) 及交通銀行 (3328.HK),均錄得上升,分別上升9.0%及15.5%,相對同期恆指分別上升34.07%及37.84%。
從這些資料得出,納入成份股後,其股價表現偏向弱於恆指,反而被剔出成份股會有較好表現。
事實上,在恆生指數公司每次公佈結果前,市場早已基於其被納入的條件而有所預測,被預測的股份大多早已被炒上,因此公佈後股價基本上已大致反映,股價則沒什麼變動。但對於一些沒有預測之內的公司,則會略有驚喜,通常短期股價會有正面反應。
另外,由於在上述紀錄期間,港股面對多項不利負面因素,包括內地政策及監管風險、內房債務風險、疫情影響、環球通脹升溫、美聯儲加息及縮表的憧憬等,因而使港股表現疲弱,統計期內恆指累計跌約24.10%,這亦可能使被納入成份股的股份表現普遍疲弱。
納入指數成份股,長遠利多於幣
雖然被納入恆指成份股的好處較多,好處在於長期會有追踪指數的資金流入,市場關注度有所提升,最終可提升其估值,而壞處則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。但當被納入後,到達某個時點時,這些股份的股價表現還是需要回歸其基本面,包括業務發展表現及未來潛力等因素,以反映其價值。指數擁有一個汰弱留強的機制,表現較差的終將有機會被剔出,表現較好則會被納入。因此,企業要達至長遠股東利益最大化,是否納入指數並不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,而其業務及財務表現才更為重要。
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,沒有持有上述股份。
中州國際證券研究部
黃偉健, CFA